揭东区通过优化学校布局,有效盘活教育资源,推动学校运动场地升级建成塑胶跑道和人工草皮足球场。陈路文 摄
“教室里有明亮的护眼灯,清凉的风扇和崭新的空调,还有先进的纳米黑板。操场上铺上了专业的塑胶和足球草,跑起来特别舒服……各方面的条件都好了很多,在这里读书学习幸福感大大提升!”原本就读于龙尾镇明珠初级中学的吴隆昊,去年8月底随着揭东区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,和同校的500多位同学转入龙尾中学,面对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,兴奋之情溢于言表。
上述变化正是揭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揭东区不断优化教育“硬环境”,提升教育“软实力”,打造“崇文揭东,向上教育”品牌,城乡基础教育由“基本均衡”向“优质均衡”不断迈进,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。
调布局、增学位:推进教育资源扩优提质
地处揭东西部偏远地区的龙尾中学,近年来随着中国足球彩票教育改革工作的有序推进和广东省教育厅、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驻龙尾镇帮镇扶村工作队(以下简称“工作队”)的全力帮扶,一改过去办学条件落后,尤其是硬件设施配套不足,教育现代化、信息化水平低的面貌,校园环境焕然一新。办学硬环境全面优化升级的同时,龙尾中学更是借助工作队驻镇帮扶的大好契机,实现办学软实力的飞跃提升。2022年9月以来,龙尾中学分别与东莞市可园教育集团签订结对帮扶协议,每年由派出单位输送6名优秀老师到校支教;与韩山师范学院共建实训基地,引入5名实习支教教师;共享东莞市教育系统“每周一歌”等教学资源,弥补了山区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不足。学校还开设了无人机、智慧农场等智能、劳动课程。如今的龙尾中学迅速崛起为山村教育的新高地,优秀生率不断提升,为乡村振兴作出教育更大的贡献。据了解,龙尾中学未来还将继续“扩优提质”,新建综合楼、宿舍楼、体育馆、食堂等,再增加1500个优质学位,让更多山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。
“龙尾镇原来共有12所义务教育学校,经过布局调整,目前有1所初中、6所完全小学共7所义务教育学校。优化整合不是简单合并,而是通过整合实现了‘1+1>2’的扩优提质,办学实现整体规模化,师资实现结构性优化,教育资源实现集约化,有效盘活资源,解决了小规模学校运动场所、功能场室、教育装备等配套不足问题,提高教育质量。”龙尾镇教育组组长袁勇坤笑着告诉记者,如今,连教育同行都称赞龙尾的教育从“龙尾”变为“龙头”。
去年来,揭东区深入落实“百千万工程”教育行动,聚焦小规模学校办学效益“最优解 ”,形成“区-乡镇-村-学校”四级联动,推动城乡学校布局优化。以公办优质学位紧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抓手,实施中小学校(幼儿园)新(改、扩)建工程,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。全区共撤并、停办学校22所,优化整合公办教师168人,分流安置中小学生1471人。其中,玉湖镇200年来互不通婚的洪厝埔村和郑厝村因学校布局调整得以“破冰和解”。投入约3.59亿元,完成新(改、扩)建项目7个,新增优质公办学位7930个;中小学危房校舍实现基本动态清零,“城镇挤”“乡村弱”问题进一步得到有效解决。
强队伍、促改革:赋能城乡教育“同频共振”
乡村教育的提质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。2023年以来,揭东区立足共育人才、共评质量、共建文化“三个共享”深化办学体制改革,创建第一批6个城乡教育共同体,精准帮扶32所乡村学校(园);建设教育集团1个,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2个,形成“以城带乡、以强带弱、共同发展、一体提升”的教育格局,赋能城乡教育“同频共振”,整体提升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。
“揭东一初以教共体为载体,发挥核心校的引领示范作用,积极推进与成员学校在内部资源共享和教学管理、教研培训、考核奖励、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对接,逐步形成办学良好发展态势,有效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,其中的重头戏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。”揭东一初副校长黄伟群告诉记者,揭东一初教共体通过定期举办“教师大讲堂”、送教下乡、跟岗学习,以及包括“课堂教学大比武”、教师命题比赛、班主任能力大赛等专业技能大赛,多措并举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,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据了解,6个城乡教育共同体组建两年多来,中小学(幼儿园)协作办学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,在核心校的引领下,成员校教学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,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。
与此同时,揭东区不断深化中小学教师“县管校聘”管理改革,通过编制管理机制、岗位设置管理、聘用管理制度、人才引进制度、城乡帮扶机制“五个完善”,破解长期以来制约教师交流轮岗的编制问题,调整优化中小学岗位结构比例,扩大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并加强聘后管理,努力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教师,推动优质师资向乡村辐射,有效缓解高层次人才欠缺、城乡学校教师结构性欠缺等问题,提升队伍素养,激活教师队伍活力。
创特色、重探索:促进育人模式多元发展
一手抓“均衡”,一手抓“提质”。揭东教育在向“优”推进的同时,也不断向“特”而行:依托信息技术,改变以三尺讲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,共享全国优质教学资源;聚焦单一学科教学模式转型,以横向学科融合、纵向贯通培养为导向;深挖本土文化资源,注重实践探索能力培养……以“五育融合”推动学生全面发展,以“向上教育”引领校园文化建设,不断探索完善具有揭东乡土特色的育人模式,满足学生全面发展、多元成长的需求,着力提升融合育人实效。
地处揭东东部的云路初级中学,近年来以新教学楼落成为契机,努力深化教学改革,特别是实践探究式教学模式,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能力培养探索更多的教育途径。“我们充分利用学校配备的希沃白板教学设备,链接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和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,探索实践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运用,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性,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。”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涂楚婵向记者介绍其主持的《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多模态教学实践研究》课题,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起全新的课堂模式,还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撰写读书笔记、故事改写、课本剧表演等多彩语文活动,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。此外,云路初级中学还主动争取加入由上海春禾青少年发展中心发起的“春禾启梦计划”公益项目,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参加中学生ETS大会进行研究课题的分享与展示,将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,打破“唯分数”评价,培养独立、开放、自信的时代新人。
学有优教更全面,校有优品更多元,在育人模式的完善上,揭东教育特色鲜明,形式多样:蓝田中学举办学科节,揭东三中创建跨学科美育课程群,玉滘中学开发剪纸、砖雕课程,锡场中学开发“劳育+非遗”课程,梅岗中学举办科创展览,埔田镇新岭小学实施荣耀教育等融合教育探索成效鲜明。全区学校红色底蕴日渐深厚,书法、阅读、艺术、体育、茶文化、民俗活动等特色教育亮点纷呈。现有全国“新时代雷锋学校”1所;国级足球、篮球特色学校30所;省级足球、篮球、艺术教育、规范汉字书写等各类特色学校44所,全覆盖建成“广东省绿色校园”,市“书香校园”15所;建成区级示范性德育基地8个。